baidu_verify_codeva-mlEl34n9Nj.html

澜沧黑猪选育G2代屠宰测定达到预期目标

作者: 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
发布于: 2025-01-21 10:58
阅读: 10043
2025年1月17日,“澜沧黑猪”新品种培育专家咨询评议会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召开,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10余位专家参加“澜沧黑猪”G2代试验猪屠宰测定,并为澜沧县生猪产业发展及“澜沧黑猪”新品种选育提供建设性意见。

(图)“澜沧黑猪”屠宰测定现场。

印遇龙主持“澜沧黑猪选育与应用”项目,筛选出的杜巴滇猪优势组合作为澜沧黑猪的培育素材,既保留了地方猪优良肉质的特性,又显著提高了生产性能。经屠宰测定表明,优势组合的12头参测猪在30-100kg阶段,日增重730g,料肉比2.86,平均屠宰体重106.5kg,平均眼肌面积56.37cm,屠宰率75.60%,胴体瘦肉率60.62%,脂率22.95%,骨率9.34%,皮率7.10%,大理石纹评分3.45,肉色评分3.29。试验猪G2代在肥育性能、胴体性能和肌肉品质等方面表现出优良特性,较G1代有较大提升。

(图)澜沧县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暨澜沧黑猪新品种选育专家咨询评议会。

与会专家经研讨一致认为,目前澜沧黑猪选育进展显著,项目以杜巴滇组合创制育种素材,开展群体继代选育,持续进行澜沧黑猪新品种培育,技术路线正确,符合我国优质猪产业发展方向。

(图)澜沧县委书记刘继宏。

刘继宏书记介绍澜沧县2024年生猪存栏53.45万头、出栏76万头,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由印遇龙院士主持的“澜沧黑猪选育与应用”项目,经过近3年的科研实践,以滇南小耳猪、杜洛克猪和巴克夏猪等瘦肉型猪为育种素材,开展了10个杂交组合试验,将培育出生长较快、肉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的黑猪新品种,促进澜沧畜牧产业提质发展,推动黑猪产业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为澜沧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澜沧将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切实将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精,推动科技创新在澜沧乡村振兴开花结果。

(图)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处长刘亚林。

刘亚林处长高度肯定了印遇龙院士生猪育种创新团队的工作成效,强调了生猪种业科研攻关的重要性,期望印院士团队、澜沧县委县政府及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进一步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部署,把“澜沧黑猪”种业发展成新质生产力。

(图)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王立新。

王立新巡视员指出自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成立以来,在印遇龙院士的带领下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好的成效,特别是澜沧黑猪选育项目经过三年的科研实践成果显著,印遇龙院士及团队专家勤勉务实,充分利用云南地方畜禽种质资源特色优势,致力于“澜沧黑猪”新品种培育,充分响应了国家及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资源经济的号召,有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与经济优势。

(图)印遇龙院士、朱有勇院士。

印遇龙院士表示,团队将继续进行群体继代选育,跟踪测定子代生产性能,探明优势性状遗传规律,进一步提高生产性能水平,扩大群体规模,加强澜沧猪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助推澜沧县生猪全产业链发展。

参与人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及团队专家,云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王立新,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处长刘亚林,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代表,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等相关行业专家,澜沧县委书记刘继宏,县委常委、副县长乔英俊,副县长钱永发及普洱市科技局、普洱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院长唐圣果及相关工作人员。 
 

编辑: 杨秀云

审核: 唐圣果

 

分享

推荐文章